金川区多管齐下奏响节水强音 共筑高质量发展基石
沃野之上,精心布局的一行行滴灌设备恰似大地的细密血管,把珍贵之水精准送至每株作物根部;城市之中,亮丽的绿化带如璀璨翡翠项链装点街道,树木与鲜花在中水滋养下充满生机;企业之中,一场场深入的节水培训如及时春雨,将惜水爱水节水理念植入每位员工心中。金川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这里降水稀少,水资源十分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金川区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扛起节水责任,做好节水工作,努力探索适合金川特色的人水和谐、水润民生的节水之路。
生态优先
绿色引领节水新风尚
当绿色成为金川区的亮丽主色调,生态优先理念如璀璨明珠般熠熠生辉,照亮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一直以来,金川区各景区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然而景区绿化需要用水来维持勃勃生机,这使得节水成为景区管理的关键课题。今年以来,金川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绿地节水工作。 金川区“紫金花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张永栋介绍,过去市区内部分绿地采用人工水泵接消防带抽取人工湖水漫灌的方式,不仅费工费力,浇灌还不均匀,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如今,通过对浇灌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成功实现了从单纯人工浇灌向半自动化灌溉和喷灌的转变。为切实做到节约用水,金川区坚定不移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水定绿,精心选用节水耐旱植被,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计划,出台生态节水实施方案,建立详细的用水台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同时,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改造节水设施,将精细节水工作落到实处。在夏季酷暑时节,“紫金花城”景区管理处因地制宜,优化调整绿地灌溉时间,并定期进行管网维修和漏水监测,防止水资源浪费。此外,还通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修复破损道牙等举措,不断增强公园景区绿地、道路绿化带的雨水收集和消纳功能,使雨水能够有效渗入土壤层内,保持土壤水分循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缓解用水压力。记者发现,金川区绿洲边缘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旁边修建了坚固的蓄水池。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干旱季节或用水高峰时段,可以借助蓄水池中储存的水进行灌溉,避免因自然水源不足而过度依赖新的水源供应,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降低对新鲜水资源的即时需求,充分发挥节水功效。此外,“百塘千渠”水网工程的推进,构建了高效节约的农田水利和生态绿化灌溉体系,有效缓解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金川区林草局林业工程师李泽光表示,接下来,金川区将继续科学规划生态用水,坚持以水定绿,根据不同区域水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选用节水耐旱植被并进行推广栽植。在积极采取工程节水措施的同时,不断探索推广生物技术和“林粮”“林药”等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优化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率,深入推进生态节水工作,为金川区的生态建设和水资源节约贡献更大的力量。
创新驱动
科技引领节水新实践
近日,记者走进金川区上海路某饭店后厨,看到一幅井然有序的工作场景。工作人员在水池边全神贯注地清洗抹布,水池中清晰可见的最高水位线仿佛无声监督员,确保清洗过程中水量得到有效控制。饭店负责人赵万年介绍,饭店安装了节水阀,可根据需要自动补水停水,既确保了后厨工作效率,又大大节省了水源。同时,饭店加强对员工的节水宣传教育,设立节水监督检查专员,对用水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浪费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罚。自金川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金川区商务局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市管中心主任薛克剑表示,按照国家水效限定值、水效等级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标准,抽取全区 36 家大型餐饮和 79 家宾馆经营场所开展节水器具排查。目前,大多数餐饮、住宿场所严格执行用水定额标准,安装符合标准的用水计量设施,健全用水记录和统计台账。鼓励企业采用节水器具、调低水压,从源头上减少水资源浪费。企业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力量。金川区工信局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用水观念,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和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组织讲座、发放资料等方式强化对企业的节水宣传与培训,向企业普及节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节水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与责任,确保节水措施切实落地。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使企业节水工作深入开展,制定节水标准和用水定额加强对企业用水行为的监管,推出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建立企业节水信息平台,实时监测企业用水情况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多家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节水既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节约用水,既是责任所在,更是应尽义务。金川区正凭借各方共同努力,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奉献力量。
标杆先行
示范引领节水新风貌
聚焦公共机构节水,金川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自 2021 年起,金川区各党政机关已全部完成节水型单位创建,事业单位节水型单位创建率达 64%。据金川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王万强介绍,通过节水型单位创建,各单位建立了用水记录台账和节水制度,定期维护检修用水管道和设备,确保用水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同时,进行用水器具更新改造,在机关办公区洗手间加装水嘴起泡器、减压阀等降低水流速度,强化废水收集利用,安装尾水收集装置、设置废水收集桶,二次利用生活废水,有效降低机关办公楼水耗。此外,金川区还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节点,组织公共机构开展节水宣传活动,通过电子屏播放宣传标语、发放节水倡议书、张贴节水宣传标识等形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形成“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公共机构节水表率作用。在地下水资源管理方面,金川区全面推进地下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推行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强化地下水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和轮次配置,逐年下调农村亩均用水总量,地下水开采量从 2020 年的 2.47 亿立方米压采至 2023 年的 1.88 亿立方米,压采 5860 万立方米。并且健全完善地下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设立农业用水节水奖补基金 100 万元,切实发挥水价促节水的经济杠杆作用,有效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为提升群众节水观念和素养,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金川区常态化组织开展节水宣传活动,营造浓厚节水氛围。成立区、镇、村三级节水服务队,常态化开展“讲水情、摸户情、促稳定”宣传工作,组建农技人员下乡包村技术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普及农田节水、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绿色生产等技术知识,不断增强群众惜水、节水、爱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金川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玉军表示,今后金川区将发挥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重要作用,严格管控取用水总量指标,把节水贯彻到用水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全面建设新时代节水型社会新标杆。
精准灌溉
科技助力农业新节水
为推动农业节水工作落实,金川区制定了农业高效节水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起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包抓责任制,从县级干部包镇到一般干部包村,全面指导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以及推进灌溉工程建设。金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结合区域水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节水作物种植比例,同时大力推广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玉米窄膜宽窄行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在灌溉工程建设方面,金川区积极实施节水灌溉工程。截至 2023 年底,全区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35 个,完成投资 3.35 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21.98 万亩。2024 年又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8.25 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7.02 万亩、塘坝 12 座,为节水增粮和稳粮保供奠定坚实基础。前不久,在金川区双湾镇的小麦玉米宽幅间作千亩示范田旁,参加全国旱作节水增粮技术培训班的学员们看到了创新的种植模式。双湾镇干部姚吉文介绍,这里的小麦和玉米间作套种,两种作物两个滴灌系统互不干扰,做到精准灌溉,实现节水降本、增产增效。示范片区集成应用多种技术,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单一性,实现节水、节肥、节本、节种、增产效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金川区指导农户科学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推广多种农艺节水增粮技术模式,转变用水方式,挖掘农田节水潜力,提高用水效益。目前,全区已基本实现高效节水技术措施全覆盖,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金川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打造高效节水示范点。2024 年建成高效节水示范点 14 个,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实现“四节一增”目标。与此同时,金川区积极探索农作物智能化管理,推进科学用水节水。在双湾镇古城村的农业智慧灌溉高效节水示范基地,配套了数字化、智慧化、实用化的智慧灌溉系统,可实现智慧节水、精确配水、精准施肥。金川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张婷介绍,应用智慧灌溉技术显著提升水肥精准度,小麦收获后亩均用水量降低,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今年,金川区在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引进 32 个主栽农作物新品种,开展 20 项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科学确定作物灌溉标准,全区 28.03 万亩农作物种植全部采用高效节水技术,农业用水成功从粗放“漫灌”转变为高效“精细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金川区通过从生态、企业、公共机构、农业等多个方面出发,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接下来,金川区将继续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节水制度和政策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来源:金川发布